我有把書帶在包包裡在捷運看的習慣
但這本書我帶了一次以後就不敢帶第二次
因為它讓我有種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感覺
1949年的記憶 每個家庭裡都曾經有過
我家也有.......而且還存在著 所以我想知道那個年代所代表的情感和記憶
這本書描述的方式很特殊
從作者本人的父母年輕的時候分別開始記述
讓原本在一塊土地上完全不相干的兩人 在某個時間點交會並且結合了
然後又在某個時間點離開了家鄉 離鄉背井到了邊陲之地----台灣
這本書有一半以上這樣的故事
前半段是說國共內戰期間 後來國軍撤退來台 後半段就是一些日治時代的台灣人被逼上戰場的故事
無論是當時國共內戰 或是因為對日抗戰 或是二戰期間
有許多自願或非自願的人
也許為了討生活 也許為了理想 也許腦中什麼也沒想的離鄉背井
以為短暫的離開 卻可能是長久的永別
1949年 挑得時間點真的太好了
在那一年國共之間的內戰 已經是勝負分明
兩岸就此分治的開始
如果不去深入探討 那麼在那一年所發生的戰爭就只是歷史課本出現的名字
傷亡人數只是一連串的數字
真的離現在太過遙遠 以至於難以想像 其中所包涵的戰況慘烈和生離死別吧
有很多人的情感 難以得到述說的一天
早早就將歷史大變動所造成的痕跡 一起歸於塵土消失
歷史造成的悲劇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和中國
日本.....德國......美國.......或是東南亞其他的國家
只要被戰爭捲進去過得國家 都會有一些人的故事不足為外人道
我想龍應台就是不想讓這樣的傷痛 隨者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所以才花了相當大的心思寫這本書
其實我們的生活如果仔細的去觀察和想像的話也會發現
每一分 每一秒
在自己生活周遭感覺的到 或感覺不到的人事物 都像無形的蜘蛛網相互交錯
在動亂的大時代下放大來看 更會覺得這種因緣的荒謬
有可能同村的好朋友到了戰場 卻成為以命相搏的敵人
有可能本來是俘虜的管理人 過兩個月就換個身份反而成為俘虜
一邊看書的時候 我就一直在想 到底是人民重要 還是國家重要
從小就知道沒有國哪裡會有家
但是當我看田中芳樹的銀英傳某段對話 相比於個人的幸福 國家的存亡毫不重要
也不免被這樣的想法敲了一下頭
國家的存在應該是保護人民 讓人民過好生活的
如果沒有人民的國家 就等於不存在的空殼 毫無意義
然而可以摧毀人民生活的也是國家
以目前近代大規模的戰爭 發生的原因也許說到底都是一些人出於自己的利益 或是不成熟的理念
不管是老蔣還是老毛 都煽動了一堆無辜的老百姓上戰場
最後取得的利益都會放在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 被合理化
所以我討厭政治人物 更討厭一堆把政治奉若神明的人
昨日的政治人物不也是今日的歷史人物
有一堆人替這些歷史人物著書立傳 紀錄一些有的沒的軼事
那有誰注意到在他們發動戰爭之下 有多少用血淚堆出來的故事卻無人聞問
至於把政治當成生命中一部分的更會讓我覺得好笑
現在有多人真的願意為一份理念去賣命的 (聖戰組織我信啦)
上面的那些大官在吃肉的時候 是有給你喝口湯嗎
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 搞到家庭失和 朋友反目的 真是不知道在想什麼
而且就目前來說 基於為大理想下的努力造成的破壞比創造還多
有些人說 這本書很中 大中國思想 或是XXXX一堆的帽子
或許吧 每個人看東西的角度不同
每個人的世界觀也不同
有些人的世界觀是世界上的事情只有台灣和台灣以外的事情
有些人的世界觀只有台灣 中國 日本 韓國和美國 剩下的就都算是其他不相干的事情
書裡面的確是一堆中國地名 一堆中國戰爭 也一堆中國人
所以要說很大中國也對 不過我想作者本人對這些紛紛擾擾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和興趣
我想龍應台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替那時代快被遺忘的歷史記憶和情感 作最後片段的紀錄外
也是要告訴世人 一場戰爭或是一個事件 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體會
而這些事情無論發生在中國 還是台灣 都是歷史不能切割的一部分
不過說來微妙
現在中華民國的歷史像是分成兩個部份 很巧的也是以1949最為分界線
民國38年之前中華民國的歷史 由中共在寫 因為對他們而言中華民國在那時就不存在了
民國38年之後 中華民國的歷史 台灣在寫 前面38年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大家也沒那麼在意
比較常提的就是血淚的228
其他雖然有很多人事物雖然和這個國家有關 但大家都開始避提
也許是不敢提 怕又是送了好幾頂帽子 自己可不敢戴
所以有這樣的書 也算是好事一件 提醒大家曾經存在的事實
留言列表